城市·记忆·乡愁 ——高原小城东胜的过去和现在

发布时间:2023-07-03 16:31 阅读数:360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城市就是一个地区的历史写照。一座城市记录了一个地区的过去和现在,也见证了这个地区的兴衰和荣枯,更寄托了斯人斯地的乡愁和情感。我们今天就说说高原小城东胜的故事吧!

自古以来鄂尔多斯就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交汇地、碰撞地。猎猎秋风,铁马驰骋,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各民族你来我往出演了一幕幕的融合大戏,文化在这里交流,历史在这里演绎。隋唐年间在今鄂尔多斯东北境及现在的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一带置胜州城,绵延千年至民清时期曾筑东胜城,“并立屯戍,耕牧其间”,后改为左右卫,其地辖今黄河两岸土默川至现伊旗东胜境。清朝年间为移民实边,大批陕北和晋西北农民来到鄂尔多斯加入垦殖大军,光绪三十年,绥远将军兼垦务大臣贻谷见东胜垦区境内农人约七、八千家,为管理政事、农事之便,奏请清廷将垦区划为政区,清廷准奏后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今板素壕设厅,名曰东胜厅,后来因垦界不断变化,将治所移至羊场壕地方。还有一说是东胜的名字是由当时设厅时派来考察的抚民理事通判的官员误判所起。这位官员可能读了些史籍,自诩学问渊博,他以为新设此厅是隋唐时期所置胜州城以东,故而称为“东胜”,殊不知东胜正是在胜州之西北,此公犯了南辕北辙的错误,此说是否成立,权当一说。但“东胜”从此就叫开了,人们知道在塞外绝域,在原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右翼前末旗(扎萨克旗)牧地成立了一个专司抚民理事的管理机构,叫作“东胜厅”,并派有“抚民理事通判”官员。但我们需要分清概念的是当时的东胜是专指面积2000平方公里的这块地域,而非指“城”,“东胜城”是在设厅之后20多年后才筑成的。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实行晋绥分治,将归绥道原有之辖地划为“绥远特别区”,东胜厅亦改为东胜县。这是东胜成为“县”的开始,民国17年设立绥远省,东胜仍归之。但从设县以来的十多年间,因地方荒凉、交通不便,更主要是因为匪患严重,县治所没有设在东胜,只有几间土房为临时办事所用,而县长多住在包头的一个叫作“广生店”的地方遥治,一年难得有一两次回来巡查一番,且要带上警务长和几个兵弁算是尽了县长之职。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前期是伊盟匪患最为严重的时期。那时盘踞在伊盟及东胜的较为出名的土匪有卢占魁、苏雨生、赵有录等大小土匪,这些土匪少则三、五十人,多则上千,啸聚成伙,占山为王,如疾风狂雨般掠过一样,给鄂尔多斯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不独民众苦不堪言,就连县府也对土匪避之不及。民国12年(1923年)在第三任县长武尔功任上,县衙署被土匪赵雨录里应外合放火烧毁,连警务长也被土匪打死,还有后任县长因遇匪而逃被革职的。第四任县长裴耀祖把县署搬到离东胜六十里远的陶油房理政(原为东胜辖地,建国后划为伊旗纳林塔管理)。到匪患荡平的1931年(民国20年)才将县政府又搬回东胜,这时东胜已建成一座土城了。东胜城是在第六任县长王文泉任上所建成,此人是民国19年(1930年)至民国23年(1934年)在任。其时绥远省政府看到东胜县政府长期以来不是在包头寄住遥治,就是在乡下借房理政,为长远计,便从省内建设款项中拨1.2万银元建东胜城,从民国19年7月开工到翌年10月建成,将县府由陶油房迁回,直到1949年东胜解放时县政府再未动迁。这座土城就是现在东胜区最早的城市雏形,土城建成时绥远省政府建设厅厅长冯曦还立碑撰词以记其事,我们现在就详细看看这座土城的模样吧。

东胜县城是土打城墙、正方形,墙高5米左右。东西南北的长度各1华里,周长为4.3华里,为0.25平方公里。县城南门在今购物中心和移动公司大楼之间,是数层砌就的砖劵门洞,双扇大门,城门要高于城墙数尺,且砌有堞墙,堞墙中间设有枪孔。劵门上方正中大书苍劲雄浑的“镇朔”二字,并用砖边镶嵌,取威震塞外朔方、保一方平安之意。城门楼上有平台哨所,但不知是否有常设哨兵,南北大门均设有门房。北门在今市政府小区和市粮食局小区中间之稍远地方,直到现在人们仍将靠北的那个加油站呼为“北门加油站”。东面城墙在现在的新泰大楼和宏大楼群间,西面城墙在今原伊运市场和东胜大酒店间。东西两面城墙原来并未有门,若干年后城内居民感到出行颇不方便便在两面城墙挖掘了个只供行人出行的小门。最早时城内有新建的县政府、法院、警察局三个平房四合院,其中县政府还建有一幢砖木结构起脊的议事堂。三处四合院有1.26万平方米,另有一个城厢小学和卫生院,县政府就在今原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的旧楼址。城虽不大,弹丸之地,却规整有序,辟有东西南北四条巷路,分别呼为北街、南街、东街、西街,四条街的交汇处即现在原鄂尔多斯市政府和新华书店的十字路口,也就是现在南北方向的达拉特路和东西方向的宝日陶亥大街。从建城到1937年抗战前期,东胜小城人口约几百人,居民主要是县政府、县法院、县警察局公务人员及他们的家属,还有几家商号及其他居民,机关、民居、商号都集中在四条马路的两边。城内大部分是荒地,以至于建城时还将三户农民圈了进来。小城有几家商号倒也热闹,居民之间全都熟悉,最大的是设在西街的“玉兴德”商号,总号在陕西府谷,东胜为分号,此号为抗战前东胜资本最为雄厚的一家商号,经营绒毛、粮油、布匹、杂货等。另有设在南街东的“德玉公”,北街西的“益源堂”中药店,余者即为手工艺、饭铺、旅店经营者,招牌多为他们名字呼之,如李裁缝、宋铁匠、老曹剃头铺、白连饭馆、刘兔澡堂、张大个店等。那时民居都是低矮的平房土打墙,门窗均是柳木做的三十六眼纸糊窗棂,个别富人建有带砖头的正房,因此县政府那座砖木起脊的议事堂就算鹤立鸡群十分显眼了,它应是抗战前东胜小城最为豪华的建筑了。

抗战爆发以后,集宁、归绥、包头相继失陷,绥远省政府流亡到晋西北的河曲等地区。伊盟因有黄河天然屏障及其它原因没有失陷,重要地位顿时凸显出来,绥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平绥铁路特别党部迁来东胜,国民党县党部、三青团部也相继成立。另外抗战时期的第八战区伊盟守备司令部、警备司令部,国民党军统、中统等特务机关也在东胜成立分支机构,人口顿时增至千人以上。新迁来的一些机构与县政府一起办公,国民党县党部和三青团县团部在南街东口办公,即现在每天百货大楼北边,党部东墙外还有一个升旗台,每天早上要升国民党党旗,公职人员要背诵总理遗嘱。机关设立、人口增加,相应卫生院、学校也有扩大,还在县政府东边设立了邮政局,北门城楼处新建粮站,在粮站西即现在双满酒店的位置紧靠西城墙边建了一座兵营,连后建的东胜县地方武装十六团也在西大街南边建有团部。这是建国前东胜县最为繁华的时代,店铺相连,行人匆然,招幌轻扬,叫卖有声,很是热闹。抗战胜利以后,随着一些机构迁撤,人口减了不少,至1949年解放前东胜城的人口应在千人左右。以上就是东胜从设厅到改县建城至建国前夕的一些概况,近半个世纪(1907年至1949年)的岁月里,风云激荡,朝序更替,不大的东胜城也曾上演过几次翻江滚浪、血雨纷飞的大戏,我们择其要者给大家叙说。

一是1936年9月28日(农历)发生的薛罗枪杀东胜县长卢呈瑞的大案。卢是东北人,1935年2月以绥远省参议员的身份到东胜调查时任县长王文泉在筑东胜城时的贪污问题,王文泉被调查后即离开了东胜,卢呈瑞就接任了县长,是为第七任县长。但卢呈瑞更是个贪官,比前任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停的向老百姓摊派粮草款项、拉伕当差,就连上面拨下来的兵饷也敢扣中不发,伺机攫为己有,士兵呼为“喝兵血”,老百姓和士兵叫他为“烂卢(耧)斗子”,但引来杀机的是他平时苛待士兵,加上民怨四起而致。那时东胜地方上匪患刚平,东胜县北区有个叫刘牛(刘道宽,此人故事很多我们以后再说)的区队长,以打土匪而名震东胜,他手下有个勤务兵叫薛罗,是添漫梁薛家圪台人,有一次薛罗奉令到县府给区兵队领饷,卢呈瑞不给,薛罗便与“县长大人”吵了起来,卢县长认为当着众人的面顶撞他实在是有失体统,失了面子,便令部下将薛罗按倒在地打了四十军棍,薛罗被打病倒在床,便与卢呈瑞结下了不解的梁子,怀恨在心,也萌动了杀机。再加之据说有两个从神府苏区过来的共产党人看到这是个点燃塞外小城革命的一个机会,便主动上门嘘寒问暖,熬汤煎药,并介绍了陕北红军的情况,二人与薛罗越谈越投机,鼓动薛罗发动兵变,也可乘机干掉卢呈瑞搞到一批枪支,拉起一支人马。随后薛罗又串通了胡门东、胡红洞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商定了详细的行动方案,歃血盟誓,结为生死兄弟,准备在农历的9月28日晚间起事。那时的东胜城在晚上10点多就关上了大门,薛罗一行人在接近子夜时分从西边城墙翻越而进,西城墙边还是一片荒地,市民和商户也已入睡,加之28日晚间正是月黑风高的夜晚,四周静悄悄的,薛罗等人先将城门岗卫枪下了,又到枪库将省府新近发来的两箱“平山枪”拿到手中,而后到县府后院看到卢呈瑞家中灯还亮着,隔着窗户看到卢还未睡便将卢一枪打死,又将县长夫人及住在邻间的王姓文书也打死(据说此人是卢的内弟,也从东北而来),将卢挂在墙上的手枪拿走。又到县府监狱打开狱门,将十几个犯人放出,而后火速撤离远遁而去,奔往神府苏区参加了红军王兆祥的队伍,还有一说是薛罗、胡门东等人从此浪迹江湖,不知去向。薛罗等人打死县长当时是惊天动地的大事,绥远省政府震惊万分,民众惊悚不已,曾悬赏大洋捉拿薛罗等人,陕北地方小报曾以“毛神骡子踢死烂耧斗子”作了绘声绘色的演义描述,一时间声名远播,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期东胜小城及伊克昭盟的一件大事。

二是东胜城保卫战。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气焰正炽,一路嚣张西犯,不到三个月连下集宁、归绥、包头,只有一河之隔的伊克昭盟顿时变成大前方,战略地位凸现,东胜小城更成了日军侵犯陕北,进一步西进的门户。当时驻守东胜城的国民党部队主要是22军86师515团下辖的李涵芳任营长的2营400余官兵,515团的团部设在东胜南的陶油房,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武装协防驻守,如张步程、刘道宽、王伯谋、陈秉义等杂牌队伍。因为日军飞机已轰炸过东胜城了,因此东胜守军已早做了布防,在城外现烈士塔、瓦窑渠一带挖了战壕、单人掩体、地面暗堡、交通沟壕等,同时在今城北的瓦窑渠小山,城东今雷达站,东南方向现二完小南面及西面的农机厂方向构筑了五座碉堡,形成犄角之势。这个期间日本人一面派特务窜到伊盟各旗威胁诱降蒙古王公上层,一面密集地进行着军事准备,甚至派先遣部队到鄂旗西南面的阿日勒庙修建飞机场,此处离陕甘宁边区的定边紧紧百里之遥,日本侵略军的意图十分明显,如在伊盟站住脚可尽收伊盟各旗,南下西出可进逼陕北及西北地区,因此若能拿下伊盟的中心地带东胜城,其战略意图即可实现。日军经过策划后于1938年3月11日(农历二月初十),由日伪军李守信部参谋长乌古廷率领日伪军一千余人,随带数辆大汽车和二百多峰骆驼驮着辎重、弹药、食品等渡过黄河,由达旗新民堡顺哈什拉川气势汹汹的向东胜城扑来,约在下午三点多钟到了东胜城东北一带李明堂圪旦(现今烈士塔),架起大炮向城里轰击,同时占领了现雷达站高地。当时李涵芳营守军预先没有得到情报,但很快镇定下来就开始反击。即派城内居民贾德义骑快马向60里外的陶油房团部求援,李涵芳营400余官兵虽寡不敌众,但出于民族大义,决心誓死保卫东胜城不让它落于敌手。李营长在三面城墙上预先挖好的工事和枪眼前,每个洞口放置三支步枪两箱子弹,同时配备相应的士兵,只要看到敌人接近就狠狠打击,日伪军数次冲锋都被打退,且不能接近城墙。日伪军利用已占据的东面高地不停用大炮轰击,用轻重机枪扫射,但东胜厚土筑就的城墙子弹不能洞穿,炮弹落上去只能打下一片土皮。进入夜半时分战斗更加激烈,双方拼命争夺城南的碉堡,若此碉堡陷落双方战局就可改变。李营长向守卫的连长下了死命令,且身先士卒和战士们一起战斗集中了几挺机枪奋勇反击,经过几次争夺,南门碉堡安然无恙,但战士们的伤亡也很大,且有一位曹姓副营长阵亡。战斗间隙李营长还从玉兴德商号打来白酒及干粮让战士们补充体力,快到黎明时分我方援军到了城外,但因敌军火力压制一时也进不了城,加上地形不熟伤亡也很大,战斗仍在胶着中。此时居于城外的老百姓都已躲藏起来了,但有胆大者站到高处观看战情,看到援军被阻十分着急。据说有一个姓杜的老乡看到后领着援军从东沙渠南沟(现东胜公墓南沟)绕到李五店、柴家梁一带从敌人的后方开火,此时奉命在城外参战的地方武装张步程率领的三支队也从侧面插入敌后,三面夹击,士气大振,很快收复了东面高地,又经过半个小时的战斗,敌军不支全面崩溃败下阵来,开始向包头方向回窜逃跑。地方武装利用自己的骑兵优势趁机追击也得到了不少战利品。李涵芳营孤军守卫东胜城近20个小时,在奋勇反击下,在援军配合下,东胜城保卫战大获全胜。战后检点东胜城保卫战,我方阵亡70余人,包括一位副营长,受伤100多人(还有一说是伤亡近300人)。打死日伪军100多人,包括一名日本军官,俘虏130余人。群众基本没有伤亡,只有瓦窑渠的农民王二有被流弹击中死亡。战后将阵亡将士掩埋于北门外(原卫校北墙外),因一时筹集不到足量棺木,有的只好用大瓮安葬,而后在北门外修建了一个纪念园,受伤的战士统一送往榆林城疗伤休息。发生在1938年3月的这场东胜城保卫战是抗战初期伊盟规模最大最烈的一场战斗,它在东胜军民的配合下有力的打击了日伪军的猖狂气焰,使日军西进南出的战略阴谋破产,后来双方处于长期拉锯战状态,伊克昭盟也没有陷于敌手。

三是1941年到1942年期间东胜发生了一件乡绅贤达联合民众告倒无良县长史其昌的轰动一时的奇案。1939年新任县长史其昌走马上任,此人籍隶晋南,原任绥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三科科长,此人上谀下压,官声极差。他一上任就把前任县长马国定的一班人马全部换成他的亲信,秘书也由山西来的老乡崔振乾担任。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史其昌任上得到了最好诠解。他借抗战之机巧立名目搜敛民财,无所不用其极。东胜地处西北和包头之间是行商贩私必经之地,史其昌在路上设卡七处盘查过往客商,一经查获如不送贿说情即被没收充公,而后将查获货物通过其异父同母兄弟齐铁明在运往包头、宁夏、后套等地出售,大发国难财。他还时时征调民车到上述之地应差,农民赶着牛车少则半月长则40多天,还得自带草料盘缠且不管季节农时,如此徭役应差农民叫苦连天民怨沸腾。他还伙同下属擅自出卖了县府的一些房产,官商勾结开设了“大东昌”商号,利用此商号从外购进紧俏货物,大发不义之财。他还克扣教育经费,以抗战之名捐“飞机大炮”,从中贪污。更恶劣的是逢年过节向农民摊派猪肉羊肉甚至葱蒜,由此引发了命案。1941年春节前史其昌向各区乡摊派白条猪肉,并派乡警上门催收,有一个杜姓警察到了板素壕武家圪堵村民康四旦家,进门后让康四旦给其在外遛马,看到康的妻子张氏容颜皎好正在纳鞋底子,便淫心大起动手调戏,张氏性情刚烈坚决不从,有红楼尤三姐之风,反打了杜的一个耳光。杜偷鸡蚀米,恼羞成怒,便诬康四旦偷了他收回来的白条猪肉,把康五花大绑带到保长家欲行处置,康妻张氏看到如此地步,一气之下便在自家牛圈悬梁自尽。案发后史其昌带法医验尸,认为杜姓警察没有打骂张氏,其自行缢梁便判定警察无罪,草草掩埋了事。康家当然不服,大年三十找到乡绅时任东胜小学校长的李廷辅,让其代申冤情,李校长为人正直又在年盛之时一口答应下来。正月初六李廷辅带着康家父子到史县长家中,史以为李校长是他下属来给他拜年,待李讲了来意后史陡然变色将李申斥一顿,让他不要多管闲事,李廷辅无话可说起身就走。第二天李即写诉状到县府后院专员公署陈应道寓所喊冤告状,陈应道接状后让康家父子听候处理。与此同时,李廷辅让县党部简报上登载史县长放纵部下草菅人命,一时间沸沸扬扬,不多久专员下令逮捕了杜姓警察。但李廷辅等乡绅认为,杜姓警察逼死人命咎由自取,但史其昌作为县长有前述之系列恶行,加之他将省政府下拨的教育经费除发少量教师薪金外,其它办学经费全部克扣而后摊派各乡由民筹集,李廷辅联合各区区长、民众代表连署签名向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控告史其昌,傅作义当即派省府督察专员谢宝武来东胜调查核实,随后省府命专员公署组织法庭审理此案,从1942年春天开始共开庭三次。第一次出庭人物只有李廷辅等三人,因史其昌已觉大祸临头,早早对民众代表进行威胁利诱和分化赂买,买通了当时签字的数名代表。省府指定的此案首席检察官、第三专员公署专员陈应道更是偏袒史其昌,以专员身份当庭恐吓证人并让李廷辅撤诉了事。但李廷辅正告专员说“史其昌贪赃枉法,铁证如山,我受东胜民众委托控告贪官污吏,为民请命,如属诬告情愿反坐”,第一次开庭便草草了事了,随后李廷辅等人到伊盟守备军司令部官邸反映此事。守备军司令陈长捷表示定要和陈专员通报,让其秉公审理此案。第二次开庭增加了数名民众代表,控方和原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其昌反诬李廷辅捏造事实血口喷人,李廷辅一条条列出事实反驳,最后主审陈应道认为人证物证不足暂时休庭。接下来李廷辅等人为了搜集证据跑遍了全县,也拿到了铁证。民众纷纷表示愿当证人出庭作证。有的大户还愿出钱支付诉讼费,其中杨姓富商更表示打官司的钱他全包了,包括20多名出庭证人的误工补贴。第三次开庭在事实、证人面前,史其昌不得不承认对他的控告,法庭合议后裁决上报省府,省府批示将史其昌等三人革职,并将第三专员公署专员调回省府任参事,专员由陈国祯担任。轰动一时的控告史其昌一案终于有了结果,但李廷辅却成了随后几任专员及县长的眼中钉肉中刺,谁也不敢任用。1944年更以共产党嫌犯被逮捕羁押后送陕坝第八战区军法处审理,经东胜民众联名具保才出狱。李廷辅后来参加绥远“九·一九”和平起义,名噪一时饱经沧桑的李廷辅晚年和儿女住在一起,这位看遍了东胜风云变幻的过来人和东胜早期的乡绅贤达李先唐、边媚山、李静泉、刘茂功等人,他们将自己的亲历亲为都付诸笔端,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东胜早期资料,仅此一点就让我们对他们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四是1949年3月,我人民解放军伊盟支队全歼16团解放了东胜城。这年3月18日黄河还未解冻,伊盟支队从准旗一路北上,首战康家湾后又围歼了达旗组训处的康明仲、王再成的两个团,20日挥戈西去,准备解放东胜城,守城的反动武装16团望风而逃,伊盟支队进入东胜城,司令部设在专员公署。中共伊东工委和支队的领导高增培、王悦丰、高平认为敌人虽西遁而去,但主力尚在,便派贾德义(此人即1938年东胜城保卫战中骑快马报信求援的那个传奇人物)持信劝降16团,怎奈16团以贾克让为首的顽固派非但不降,侦的解放军将要东撤之时,认为趁此打上两枪也可向绥远方面邀功。如此便派了100多骑兵在拂晓时分窜回东胜城,打了几炮,有的还爬上城墙放枪,而后又西撤回来。此举惹恼了高平司令员,摸清了这些乌合之众的情况后便派大队人马追击而去,待太阳露头之机打的敌人抱头鼠窜,全部龟缩在了罕台庙西的李飞雄寨子(此寨现在残堡尚存),旋又被解放军团团围住,解放军在寨外高地架起高炮、机枪准备全歼16团。团副张继雄大队长杨文焕等敌首见已成瓮中之鳖,再加上打入敌人内部的我地下工作者高官子乘机活动便乖乖打出了白旗投降。至此组建一年多横行东胜城的16团就灰飞烟灭了,不久东胜城便响应“九·一九”和平起义获得了新生,迎来了解放。

1949年11月26日,伊盟各族各界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新街召开,选举成立了伊盟人民自治政务委员会,标志着伊克昭盟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时期,百业草创,要大举建设,但新街地域狭小、房屋不多,新政权决定将盟府迁往伊克昭盟的中心地带原国民党统治的中心——东胜城。那里毕竟有很多现成的房屋可供新政权机关驻屯,因此从1950年4月开始到秋末伊克昭盟盟府所在地就由扎萨克旗的新街迁到了东胜,从此东胜城就成为伊克昭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56年,到新时期的2006年,已撤盟改市的鄂尔多斯将市府所在地迁到了康巴什。如从1907年板素壕设厅算起,东胜作为伊克昭盟中心城市已达百年矣。建国70年来东胜城和共和国一样也走过了它的发展繁荣之路,让我们看看它走过的足迹吧!

1950年盟府迁回东胜以后就在原国民党时期的专员公署和县政府办公,盟公安局在盟府东侧,这样的格局一直保持到新世纪时期,新设立的处局机关也各有所归。但那时的东胜城经过战乱人口只有千把人,城内只有巷道街4条和10多苗榆树,还有一个能容百人的小土礼堂和百十余间土房及若干工商业经营户。还有一处石碾磨坊,一个铁匠炉,两个木工作坊,一座小学。1939年成立的伊盟中学从建立之始就未建在东胜城,此时暂栖包头。不长的街道上二饼子牛车悠悠走过,敲着拨浪鼓的货郎叫卖声传的悠远,偶尔也有汽车鸣着喇叭疾驰而过,腾起一片烟尘。当时流传这样几句顺口溜“一口铁钟震四方,一条土路穿中央,北门进城翻跟头,起来已在南门上。”到了1953年城镇发展事业繁荣东胜城已在慢慢改变着原来的模样。首先是逐年拆掉存在了20多年限制城市发展的城墙,残存的一段东面城墙一直在60年代才最后拆除。其次新政府开始陆续新建一些办公场所、公共设施,即在原市粮食局原市二轻局的位置盖起了起脊出檐的几排砖房作为盟委和机关的办公场所,而盟委南侧,即现在欢乐谷的地方即是东胜县委、县政府机关的办公场所。而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培养干部的盟干部学校就在东胜县委机关南侧,盟委、县委、干校由北向南一字排开。贸易公司和百货商店在盟府的西侧,跨过马路南侧就是新华书店(即现在新华书店位置,70年未变,也是70年来唯一一个没有变动位置的单位),新建的40平方米的文化馆在贸易公司的路西,即原东胜城关镇医院的位置。1949年前城墙内的空地很快就被填满,像看守所、税务局、银行等部门就是这个时期和原市一中沿南北方向陆续建驻进去的。1953年为纪念民主革命时期的先烈们在李明堂圪旦新建了烈士塔,后将此地辟为公园。到1954年由苏联专家设计的伊克昭盟第一幢办公大楼即伊克昭盟公署办公大楼于1955年落成,位置就在拆掉了的原国民党专员公署旧址上。但这幢中式硬山顶式的伊克昭盟最早办公大楼只有两层,木制门窗,还是手工烧制的青砖砌就,几十年来迎来送往不知有多少人在里面进出成长,新时期后因为机构增加又加盖了一层。独领风骚的伊盟公署大楼让当时的市民们领略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也真切感受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1954年柴油机发电)的共产主义远景。2006年市政府搬迁康巴什后已把此楼定为“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也是自治区公布的区级重点建筑文物保护地。1956年后在现移动大楼西侧盖起了公署礼堂,以供召开干部大会,亦可用于放电影演戏剧。1959年盟委迁址新楼即原市委办公大楼的东楼,这幢新盟委大楼层高四层,是当时东胜地区最高的建筑了。这年东胜飞机场建成并通航,解决了黄河在封冻和凌汛期间交通阻断的难题。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东胜相继完成了供水工程,市民用上了自来水,铺设了油面包东公路,并将240千瓦的蒸汽火力发电机改建为片轮发电机,装机容量达到了1500千瓦。1966年在原鄂尔多斯报社西侧现兴泰办公大楼位置盖起了旅馆大楼,东胜人习惯叫作“服务楼”(此楼2000年拆除),1971年在现每天百货大楼的东侧盖起了第一座商业楼——东胜百货大楼,到了70年代中期东胜城区完成了铺设柏油马路和排水设施的建设。1976年在东胜最繁华的十字路口即现在移动大楼的位置建起了文化馆大楼,此楼六层高,是当时东胜城区最高的建筑,它蓝白色的楼身矗立于东胜的核心地带,人们远远就能望见它的楼身,一时成为东胜城区的标志性建筑。人们在浏览图书报纸的时候,几乎都要抽暇登上楼顶俯瞰东胜全城,远近风景一览无遗尽收眼底,这在当时是非常惬意的一件事情了。

1977年将东胜烈士塔重新复建,同时征地35亩扩建了人民公园(此园在撤盟设市时改名为伊克昭公园)。随着改革开放和1983年东胜撤县改市,东胜各项建设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东胜在发展,东胜在变化,东胜正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展现在大家眼前。1984年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藏书10.6万册的图书馆大楼建起来了(在东胜中心广场南,已拆建),广播电视大楼建起来了,博物馆大楼建起来了,绒衫厂的5000平方米的文化体育中心建起来了。伊克昭盟第一个全封闭特大型综合市场——民生市场投入运营。1991年占地60亩可住700余户居民的西园新村住宅小区建起来了,西园新村的建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圆了老百姓的楼房梦。与此同时(1993年)东胜天安公交公司成立,从此东胜城内有了公共交通。包神铁路也正式通车,当铺轨到东胜城区,两万人集中在修建中的火车站举行庆祝大会,人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迎接火车头开到东胜。1998年集休闲、演唱、健身于一体的鄂尔多斯广场建成了,夏日的夜晚华灯初上,凉风习习,人们从家中涌到了广场,有翩翩起舞的,有嬉戏娱乐的,有热恋密语的,也有引吭高歌的,广场,这个公共会客厅,将城市元素和功能演绎到了新阶段......

进入新世纪后东胜的变化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给,尤以铁西新区的建设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不需笔者赘笔,更不是惜笔,恐寥寥叙说说不尽东胜新区的多彩风姿。一个新的东胜城已矗立在人们面前,林立的高楼,别致的体育馆(菜篮子),充满了创意的铁西公园,极具特色的青铜器广场到了夜晚灯光璀璨,霓虹闪烁,与当今的大城市何异?再加之“冬住海南,夏居东胜”的避暑气候东胜已成为人们青睐的宜居城市了。诸君谓于不信,就请来东胜一游,可知笔者所言不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