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盟工委组建情况补遗

发布时间:2023-07-03 16:12 阅读数:49

(一)

1946年10月,发生了乌拉尔林事变。伊盟工委书记赵通儒、乌审旗工委书记白汉臣等领导人被捕,伊盟工委组织部长高增培及时向中共中央西北局作了报告。西北局采取系急措施,任命高增培代理伊盟工委书记,盟工委委员曹布诚代理乌审旗工委书记,并先后派徐锡林、杨经纬、高平、朱邦仁等来伊盟加强党政军的工作,开展武装斗争,重新组建了伊盟工委。原伊盟工委委员曹动之、鲁直、孙润华、刘昌汉等同志于赵通儒被捕前即已调走。这时伊盟工委委员只有3人,即高增培、曹布诚、徐子猷。高增培同志任代理书记。伊盟工委归三边地委领导①。

伊盟工委主要领导乌审旗工委和鄂旗工委及西乌部队、城川保安队、乌审旗保安队、西乌审游击队等革命武装,进行备战和疏散工作,积极配合正规部队,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和伊盟的进攻。

(二)

1947年2月初,三边地委将伊盟工委分建成伊东、伊西工委时,杨经纬、徐锡林参加了伊东工委。随着胡宗南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伊盟形势十分严重。3月下旬,我方撤

出了西乌审,到靖边南山坚持游击战争。4月4日,东乌审奇玉山匪帮及还乡团约百余人进至城川附近之黑圪垯,保四营即投敌叛变。5日,城川遭东乌敌人袭击。夜里我方撤离城

川,退至小桥畔。7日,十一旅副旅长柴明堂叛逃投敌。8日,宁夏马鸿逵匪军进入安边城。面对敌人对伊盟的猖狂进攻,党需要统一领导。1947年4月12日,三边地委吴、朱、赵报告西北局,提出“成立伊盟工委,由高增培、周仁山、韩峰、杨经纬、薛向晨5人组成,高任书记,周任副书记”②,后又增补高平、赵诚、田万生3人为委员,领导伊盟人民进行解放战争。

1947年12月11日,伊盟工委总结了半年来的工作,总结中说:在战争中伊盟党员发展到257名,提拔党员干部16名,阵亡6名,受党纪处分的6名。

办事处(伊盟工委)提拔2人:彭达任伊盟工委秘书,浩帆任《蒙古报》社社长;

鄂旗工委提拔5人:天宝任旗委委员,韩戈鲁任城川区委(县级)书记,赵戈瑞任城川区委委员,吴瑞明任城川自治会主任,金汉文任保四营营长;

民族学院提拔2人:李庆森、邓佑端;

军事部提拔7人:高平任军事部副部长兼蒙汉支队副支队长,云照光任副指导员,刘殿士任分队长,贺学义任副队长③。

1948年1月吴旗整风后,伊盟工委在组织整顿后作了调整:徐锡林调回西北局分配工作,田万生调西北党校学习。此时,伊盟工委由7人组成:高增培、周仁山、杨经纬、薛向晨、韩峰、高平、赵诚。高增培任书记兼组织部长,周仁山任副书记兼部队政委及鄂旗工委书记。杨经纬任乌审旗工委书记,薛向晨负责宣传。随之伊盟工委分成两部分,分别领导伊东、伊西工作。7月初正式分开为伊东、伊西两工委。伊盟工委正确地领导了吴旗“三查”整风和新式整军工作。

(三)

伊东、伊西工委分建后,伊盟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1949年4月24日,西北局召开会议,决定伊东、伊西两工委合并为伊盟党委,并于5月1日电报通知高增培等同志。7月2日,扎萨克旗解放。4日,伊东、伊西工委在新街胜利会师,两工委正式合并,归西北局直接领导。

1949年10月,中共伊盟盟委由下列人员组成:高增培、杨经纬、薛向晨、高平、韩是今、赵诚(以上为常委),李振华、云北峰、田万生、杜亚夫(以上为执委)。高增培任书

记,杨经纬任组织部长,薛向晨任宣传部长,韩是今任统战部长,杜亚夫任社会部长,阎耀先、韩戈鲁任正、副秘书长。高平分管军事,赵诚、李振华负责政权建设④。

新建的伊盟党委,领导伊盟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民主建政、民主革命补课等一系列政治运动。

注释:

①参见高增培《回忆伊盟的革命斗争》,载于《伊盟革命回忆录》第一辑。

②摘自1947年4月12日吴、朱、赵给西北局的报告《保四营叛变及伊工委组成》,该件存伊盟档案馆。

③參见1947年12月11日伊盟工委《六个月来伊盟党的工作报告》,该件存伊盟档案馆。

④见《伊盟党政军及各旗负責人名单》,该件存伊盟档案馆。本文选自《伊盟革命斗争史料》第6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