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3 16:05 阅读数:25
鄂尔多斯,史上英雄草原,今日草原新城。
抗战时实验民族区域自治,战后建立民族自治政权,为民族翻身解放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社会主义团结的民族大家庭,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先进典型,为民族繁荣发展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鄂尔多斯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
大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领导和中国共产党支持下,内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在鄂尔多斯一度取得成功,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积累了经验教训,奠定了一定群众基础。
20世纪初的蒙古民族,饱受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世袭王公的多重压迫,苦难深重。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第一个民族问题纲领时,就将蒙古民族列在首位,主张民族自决权,建立联邦制国家。
1923年,李大钊领导中共北方组织在北京蒙藏学校宣传党的民族问题纲领,培养了第一代蒙古民族共产党人。鄂尔多斯“独贵龙”运动领袖旺丹尼玛、席尼喇嘛和进步青年奇子俊,来到北京寻求蒙古民族解放出路,与蒙古民族共产党人密切接触,受到民族解放运动的启蒙。1925年10月,他们加入共产国际领导和中国共产党支持成立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以崭新的姿态投身中国共产党指引的民族解放运动,在鄂尔多斯掀起一场红色风暴。
席尼喇嘛在乌审旗创建革命军12团,于1926年12月建立有史以来第一个蒙古牧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公众委员会,推翻封建王公的世袭统治,实行保障牧民利益的民主政策,触动了封建王公的利益。面对陕北军阀和王公势力的联合绞杀,席尼喇嘛率部作战30余次,从未失利。《绥远日报》不得不承认“派兵往袭,以多击少,竟为所败”,“于是乌审旗在伊盟遂无形宣告独立矣”。
中共陕北党组织曾与席尼喇嘛取得联系,席尼喇嘛称“我们的朋友在南方”。1929年6月,中共中央在《对陕西问题的决议》中要求对“陕北蒙旗须扩大民族自决、联合奋斗的宣传”,特别指示“在陕北蒙古族的石里喇嘛……部队中,要特别加紧工作”。遗憾的是,他在当年2月9日被叛徒杀害,鄂尔多斯革命转入低潮。
全民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鄂尔多斯开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查研究民族问题,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实验建立民族自治政权,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造了成功范例。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鄂尔多斯成为阻击日伪、保卫陕北的战略要地。中国共产党从鄂尔多斯着手,开辟内蒙古工作,鄂尔多斯的革命再度高涨。
1935年12月20日,毛泽东发表《对内蒙古人民的宣言》,提出中共联合蒙古民族共同抗日,解放蒙古民族的主张,认为内蒙古民族有权建立自己的政权,有权与其他民族结成联邦,也有权完全分立起来。随即派一批干部到鄂尔多斯宣传,在蒙古民族中产生巨大反响。不搞赤化,广交朋友,中共纠正将蒙旗改县制的错误,撤销了乌审县苏维埃;将军阀井岳秀侵占的盐湖归还鄂托克旗,兑现了宣言承诺。1939年6月支持伊克昭盟盟长沙克都尔扎布西迁成吉思汗灵,粉碎了日伪劫持成灵的企图,坚定了蒙古民族抗战的决心。在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下,参加“独贵龙”运动的奇国贤、那素滴勒盖、奇金山等进步人士先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鄂尔多斯创建西乌审、三段地、桃力民、城川4块根据地,阻击日伪南下西进,保卫了大西北,保卫了党中央。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允许蒙、回、藏、苗、瑶等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为给这一构想提供科学依据,中共西北工委深入鄂尔多斯实地考查,全面调查研究蒙古民族的历史与现状,1940年7月拟定《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提出对蒙古民族的9项政策26条措施。1941年5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要》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首次提出民族区域自治。从民族自决到区域自治,从国家联邦到统一国家,完成党的民族政策的破冰之举,由此开始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权的实验。
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在鄂托克旗建立史上第一个蒙民自治区。这个乡级抗日民主政权初叫城川蒙古委员会,后改称城川特别区,自治范围扩大到西乌审5个民族乡,选举成立民族自治机构,建有3所蒙古小学。1943年3月26日,伊克昭盟爆发反抗国民党守备军强行开垦牧场的武装爆动,边区政府妥善安置起义军民,起义武装改编为党领导的民族武装西乌审保安团。为帮助西乌审5乡牧民度过灾荒,边区政府通过城川民族事务办事处批给救济粮 50石。1945年3月延安民族学院迁到城川,招收蒙古族学员50多名,他们学成之后,成为党联系牧民的桥梁,执行民族政策的骨干。
从西乌审奔赴延安的那素滴勒盖,当选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政会参议员、边区政府委员,1943年7月31日在延安病逝。他临终遗言以一生的经验说:“共产党奋斗的方向,是全中国人民奋斗的方向,也就是真正解放蒙古民族的唯一方向”。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鄂尔多斯开展武装斗争,从战火中建立旗级民族自治政权,到解放后成立全盟蒙汉联合自治政权,为新中国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热河、察哈尔发动内蒙古民族自治运动,于1947年5月1日建立史上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中共中央西北局领导伊克昭盟民族武装开展自卫解放战争,摧毁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绥远和平起义后,建立民族自治政权,鄂尔多斯蒙汉人民实现翻身解放。
1948年4月,中共伊盟工委率伊盟支队配合解放军主力部队攻克国民党统治伊克昭盟的军事要塞神山,开辟伊盟东部解放区。伊盟支队司令部发布第一号布告:“实行伊盟蒙古民族自治,蒙事归蒙办,蒙地归蒙管,对内民主,对外平等。”按照这一政策,推举蒙古族进步人士参加,成立蒙汉联合自治政权准格尔旗自治政务委员会,基层政权沿用达庆、达尔古的旧称,达庆一职均为蒙古族干部担任。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充分肯定了伊克昭盟第一个旗级民族自治政权:“具有蒙古地区特点,任用愿为人民做事的人员,较好地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
1949年9月19日,绥远和平起义,国民党残余先后投诚,鄂尔多斯以较小的流血牺牲实现全境和平解放。11月26日至12月7日,伊克昭盟各族各界代表大会在札萨克旗新街镇召开,来自七旗代表116人选举盟自治政务委员会23名委员,沙王之子鄂其尔呼雅克图当选主任。这是党的民族政策在鄂尔多斯的伟大胜利。
有趣的是,1950年11月10日伊克昭盟自治政权改称自治区人民政府时,内蒙古自治政权也叫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到1954年3月6日绥远省并入内蒙古,盟自治区人民政府才改称盟人民政府。
建国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鄂尔多斯各族人民,完成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造,又在改革开放中抢占西部大开发先机,经济社会发展领跑西部,为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树立了光辉典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期间,伊克昭盟实行“不斗、不分、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政策,顺利完成牧区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牧民和农民兄弟一道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民族政策光照下,草原人民实现多年夙愿,将成吉思汗的灵柩请回故地,1956年5月建成雄伟壮丽的成吉思汗陵园。全盟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乌审旗乌审召公社布日都大队党支部书记宝日勒岱带领群众改造沙窝,建设草原,牧业生产连年丰收,1965年9月23日被《人民日报》誉为“牧区大寨”。
改革开放之初,伊克昭盟在内蒙古率先推行包产到户和草畜双承包,在西部率先引进补偿贸易项目;世纪之交,抢占国家西部大开发先机,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羊煤土气”地步入发展快车道。跨入新世纪,鄂尔多斯把握撤盟设市的机遇,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年轻的草原新城迅速崛起,列入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5个典型城市;十八大以来,凝心聚力塑造城市精神品质,创新创业助推经济转型发展,攻坚克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经济实力强劲、城乡环境优美、民族文化灿烂、民族团结和谐的全国文明城市矗立在祖国北疆。
想不到,当初引进的补偿贸易项目发展成为享誉全球的羊绒产业,不仅改写了中国只能出口原绒的历史,而且打出世界羊绒看中国的天下。“鄂尔多斯”,创造了温暖全世界的传奇。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回顾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在鄂尔多探索和实践的光辉历程,鄂尔多斯各族人民不忘反抗民族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艰难曲折,理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难能可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把鄂尔多斯建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