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3 15:55 阅读数:66
沙圪堵点灯杨家湾明,二少爷招兵忽撒撒的人。
二少爷是一个开通人,花钱办学为的是闹革命。
……
二少爷奇子俊是内蒙古革命史上一颗耀眼的流星。这首民歌从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唱到改革开放的新世纪,将他的革命传奇在内蒙古西部广为传颂。他不幸英年早逝留下了众多缺憾,至今关于他是不是中共党员的问题仍拷问着史学界。现根据史志前辈的研究成果,结合新近发现的相关史料,剥开历史造成的层层迷雾,为二少爷的中共党员身份正名。
奇子俊是准格尔旗东协理那森达的次子,蒙名拉布敦,人称“二少爷”。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初,内蒙古革命风起云涌。拉布敦约在1922年左右到山西工业学校结交了神府中共党员李恭儒、刘天明、范云轩等,受到共产主义思想影响;1923年底到北京蒙藏学校结识了奎壁、佛鼎、云泽等蒙古族第一代共产党人;1924年又结交了在北京的伊克昭盟“独贵龙”运动领袖旺丹尼玛、锡尼喇嘛。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副研究馆员李克仁先生,有幸访问过佛鼎,佛鼎肯定拉布敦是中共党员,而且入党时间很早。据此推断,拉布敦到北京蒙藏学校前,在山西工业学校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应是伊克昭盟第一位中共党员。
1924年12月,拉布敦偕同锡尼喇嘛等人抵达乌兰巴托,接受半年军政培训后,加入蒙古人民革命党和联共组织。1925年10月,受共产国际派遣,回国出席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已出版的历史著作,记述出席这次大会的中共党员时,多个版本记载“中共党员佛鼎、多松年、乌兰夫、王瑞符、奇子俊等多人出席了大会”[1]①②③。拉布敦返回准格尔旗,在爱国将领冯玉祥帮助下组建准格尔旗革命新军骑兵独立团,士兵都是准格尔旗蒙古族青年,连以上官佐多是山西工业学校结交的中共党员,刘天明在团部供职,李恭儒任连长。1926年9月,奇子俊出任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北路军蒙编第一路军中将司令。“第一路军辖两旅4团,刘天明(共产党员)任参谋长,王兆卿(共产党员)任司令部秘书,杨怀英(共产党员)任政治教官。第一
旅旅长李恭儒(共产党员)。④[2]”
据奇子俊的卫士奇景峰回忆,“这支部队里共产党的负责人叫张亚衡(河南人),党员还有刘天明、李躬如、杨淮英、齐正心、高尚贤(府谷人)、范云轩、韩裕如、奇培国等人和自己。下边各团、连内也建起了党的组织,吸收一批党员(人数、姓名不祥)”⑤[3]。杨淮英即杨怀英,李躬如即李恭儒;韩裕如、奇培国、奇景峰均为准格尔旗人,加上奇子俊的另一位卫士奇新民和新军士兵郝永海,新军的中共党员规模超过党小组、党支部。按中共地方组织史编写惯例,这个党组织可命名为中共神府杨家湾特委,接受王兆卿、刘天明等所属的中共神府组织领导。这是迄今伊克昭盟最早的中共组织。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后,远在银川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出现分裂迹象。“1927年7月,该党在银川召开了部分中央委员和乌兰察布、伊克昭两盟代表参加的中央委员特别会议,在李裕智、奎璧、吉雅泰、纪松龄、王瑞符、奇子俊等共产党人和革命左派的坚持下,会议抵制了白云悌一伙的破坏,讨论了党的工作,并于10日通过了一项宣言。⑥”白云悌背叛革命的行径引起共产国际警惕。同年8月,共产国际在乌兰巴托召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特别会议,奇子俊联合贺志远等中共党员,按照共产国际指示,抵制投靠国民党右派的白云悌等人,大会撤销了白云悌的职务,选举新的中央领导机构,伊克昭盟代表奇子俊作军事报告,当选中央执行委员。8月9日,乌兰巴托工作的中共党员、乌兰夫的堂兄云润,致信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东方大学诸同志《关于内蒙古团的工作概况的报告》,透露白云悌撤职的原因,白从宁夏带来11人,“来的成分其中3个是我们的青年团同志,一个是察哈尔姓贺的贺志元同志,一个是内蒙成立军队的齐子中同志(我们的同志,并有奎璧邮寄宁夏来的介绍信,以后再谈),还有一个姓赵的,都是很好的同志。⑦[4]”贺志元即贺志远;齐子中就是奇子俊。只有同属一个政党,才互相称为同志,云润称奇子俊我们的同志,奇子俊无疑是中共党员。这是奇子俊中共党员身份最直接的文字证明。
1930年3月,奇子俊赴乌审旗出席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秘密会议。会议在革命低潮时整顿党的组织,成立地方党务局,奇子俊当选伊克昭盟党务局主席。这表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旗帜依然高高飘扬。会上,他与纪松龄、贺志远、莫杰等中共党员,根据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内蒙古工作的指示,联合撰写印发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派对内蒙古的政策》一文,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动员内蒙古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斗争,在蒙古民族中产生过重大影响。这份蒙古文档案收藏于内蒙古大学党史研究所,为内蒙古民族解放发声,为中国共产党代言,也能证明奇子俊的中共党员身份。
奇子俊赴乌审旗开会期间,中共西蒙工委书记乌兰夫偕同李森前往杨家湾联系他。不久又偕同朱实夫二次抵达杨家湾,终于见到奇子俊,向他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李森和赵诚后两赴杨家湾,向他传达中共西蒙工委的指示。此事《乌兰夫传》和《乌兰夫回忆录》均明确记载。“1930年初,乌兰夫和李森到伊克昭盟同奇子俊取得联系。奇子俊在蒙藏学校和乌兰夫是同学,是由共产国际从蒙古人民共和国派回内蒙古工作的⑧。[5]”
“这时,朱实夫从蒙古回来了。我们的工作又增加了一份力量。他一到家就来找我,同我联系开展工作的事。我把当时土默川的形势向他介绍一番,而后约他同我一起再去联系奇子俊同志。因为奇子俊呆的地方很重要,通过他可以在伊盟的广大地区做工作。奇子俊正在四处奔走秘密宣传革命,我们等了好久终于把他等回来,就在他的家里住下了。夜里我们一宿没睡,交流了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情况。我把从共产国际回来时上级交给的任务,向他说一遍,并着重讲了动员青年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学习的事,他告诉我现在有几个可供选择的对象。我说,再做做工作,成熟一批送一批,他表示赞同。我们在奇子俊的协助下,在伊盟物色了三个学生。⑨[6][7]”
乌兰夫和奇子俊取得联系后,奇子俊完全融入中共西蒙工委的革命活动,亲赴土默特旗塔布村乌兰夫家里参加中共西蒙工委的秘密会议。“1930年开春时,乌兰夫在自己家里主持召开了一次研究工作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朱实夫、奇子俊、三德胜、李森、赵诚、张丙三、陈老四等10多人。乌兰夫的结发妻子云亭,除照顾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服务外,还带着8岁的女儿云曙碧、5岁的儿子布赫在门外放哨。⑩”显然这是中共西蒙工委研究党的工作重要会议,从排序看,奇子俊已是党组织的核心成员。1931年10月,中共西北特委书记王若飞偕吉合回到包头,奇子俊根据中共西蒙工委的指示,派卫士排长奇新民做了吉合的交通,护送吉合与陕北红军取得联系。谁能想到,奇子俊将自己的贴身卫士派走后,最终让自己的生命安全失去了保障。
1932年农历正月初四,奇子俊在杨家湾发生的台吉家族复仇政变中不幸遇难,年仅31岁。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就这样陨落了。奇子俊的不幸牺牲,是内蒙古革命的重大损失。他是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后期核心领导人之一,他的家杨家湾国公府早已成为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活动中心,直到他牺牲时,国公府还住着革命党的同志。
曾在杨家湾蒙古族小学就读的奇文华老人,回忆起奇子俊居住的南大院有副对联“法本为自由,莫为自由无法治;人原是平等,需知平等有人伦”。奇子俊为了这个革命理想,在不足9年的革命生涯中,与早期共产党人密切来往,为凝聚革命力量多方奔走,为抑制反动势力坚决斗争。他创办伊克昭盟第一所新学,以蒙汉学生一视同仁之意取名同仁学校;他创建的准格尔旗革命新军,给蒙古族官兵起汉姓汉名,方便汉族教官操练。一支新军,一所新学,为准格尔旗乃至鄂尔多斯培养了一代革命英才,这是一笔丰厚的革命遗产,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革命影响深远。奇子俊的上述作为,也许才是其中共党员身份最好的证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教授郝维民先生2013年7月发表《内蒙古革命中蒙古族共产党人的光辉》一文,十分肯定地将奇子俊列入蒙古族第一代共产党人。
李克仁先生曾讲,“平心而论,事隔七八十年,要具体讲明奇子俊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由谁介绍加入共产党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8]⑾。奇子俊牺牲已有85年整,他的战友也先后寿终。早期中共党员面对白色恐怖,出于地下斗争需要,留下的文字档案非常有限。如果仍按现行中共组织程序来评判奇子俊那一代中共党员,是对革命先辈的苛责,对革命历史的亵渎。
确认二少爷的中共党员身份,意味着要重写鄂尔多斯中共党史。中国共产党在鄂尔多斯的活动,应追溯到1923奇子俊在山西工业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伊克昭盟最早的中共党员。1926年,神府早期中共党员王兆卿、刘天明等到奇子俊的新军开展兵运,发展蒙古族青年郝永海、奇新民、奇景峰等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共神府杨家湾特委,应为伊克昭盟最早的党组织。再现这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以告慰内蒙古民主革命先驱奇子俊的在天之灵。
……
开春黄风吹熄一盏灯,二少爷死得实在不明情;
大雁飞过掉下一根翎,二少爷留下一片好名声。
(作者 杨玉铭 准格尔旗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①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内蒙古通史》(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版)第六卷(一)第100页,(二)第689页。
②《内蒙古通史》第4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119页。
③《鄂尔多斯革命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版)上册第97页。
④《鄂尔多斯革命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版)上册(2006年2月版)第126页。
⑤政协伊克昭盟委员会2001年编《伊克昭文史资料》(第十一辑)王之平忆述、王友华整理《我所认识的奇景峰》第113页。
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地区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55页。
⑦中央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编印《内蒙古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年—1937年)第403页。
⑧《乌兰夫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35页。
⑨《乌兰夫回忆录》(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128页。
⑩《乌兰夫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36-37页。
⑪《成吉思汗后裔在准格尔》(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版)第2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