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克昭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壮大抗日力量

发布时间:2023-10-23 11:51 阅读数:29

伊克昭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是连接陕甘宁边区与大青山、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通道,也是阻止日本侵略者西进南下的屏障。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领归绥和包头后,军事、政治“双管产下”企图吞并伊克昭盟。11月,伊克昭盟达拉特旗保安司令森盖麟沁投敌,日军侵占了准格尔旗黄河以北地区和达拉特旗部分地区。随后日、伪军又进驻杭锦旗王府,在鄂托克旗阿拉庙一带修建飞机场,企图长期占据伊克昭盟。1938年3月21日,日本侵略者控制的“蒙古联照自治政府”在包头设立所谓的“伊克昭盟公署”,任命伊克昭盟原副盟长阿拉坦鄂齐尔为伪代理盟长,向伊克昭盟展开政治攻势。当时许多蒙古族上层人士处于动摇状态,进驻伊克昭盟的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影响了伊克昭盟抗日的大局。在紧要关头,为了保卫伊克昭盟、保卫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担起了领导伊克昭盟抗日斗争的责任。

按照中共中央、毛泽东指示,1938年5月,八路军警备骑兵第一团和中共绥蒙工委一道开赴位于伊克昭盟腹地的桃力民地区。6月,中共绥蒙工委与八路军绥蒙游击司令部进驻桃力民,稳定了伊克昭盟的抗日局面。中共绥蒙工委对外称八路军绥蒙游击司令部政治部,骑兵团对外称八路军绥蒙游击司令部,孔令甫任司令员,白如冰任政委。 在中共绥蒙工委领导下,中共桃力民工委和河套特委成立,白成铭任桃力民工委书记,刘瑞森任河套特委书记。 中共绥蒙工委在伊克昭盟的乌审、鄂托克、杭锦、札萨克、郡王、准格尔、达拉特各旗和东胜县都发展建立了党的组织并开展了工作。不久,中共绥蒙工委又在桃力民成立了伊克昭盟战地动员委员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半政权性质的群众组织,团结争取各阶层人士抗日。战地动员委员会组织宣传队编印《绥蒙抗战报》,并大量印发蒙汉两种文字的毛泽东代表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发表的《对内蒙古人民的宣言》,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

在开展抗日宣传的同时,中共绥蒙工委组织农牧民及各界群众成立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组织,同时开展对地方上层和友军的统战工作,派王浩等到爱国进步人士荣祥任司令的郡王旗蒙古抗日游击军第三军区任连长,与准格尔旗保安队达成了互不侵犯并向八路军提供交通便利的协议,与乌审旗地方武装营长那素滴勒盖建立了统一战线关系工委和骑兵团积极扩大抗日武装,并争取与国民党驻军和蒙旗地方武装联合抗日。针对当地蒙古族群众受国民党军队欺凌并被赶入乌拉山的境况,八路军多次与国民党驻军谈判,使其同意蒙古族群众下山归乡重建家园。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影响和八路军的拥民行动逐渐深入人心,各族群众的抗日积极性日渐高涨。

1938年秋,中共绥蒙工委派于占彪带领八路军在包头以西组建中滩游击队,发展到百余人,开辟了中滩抗日游击区。中滩游击队与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取得联系,并同傅作义部建立统一战线,解决了部队的物资短缺问题。日军进犯河套时,中滩游击队配合国民党军门炳岳骑七师阻敌数日。此后,中滩游击队奉命撤到桃力民地区。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伊盟工委,对外称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驻伊克昭盟联络参谋处,以八路军警备骑兵第一团活动区域为中心,领导伊克昭盟地区的抗日斗争。 伊盟工委由陕甘宁边区党委领导同时与绥远省委保持密切联系。 中共中央还决定,骑兵第一团暂调三边地区训练整顿,伊盟工委书记赵通儒以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上校联络参谋名义,继续在桃力民地区开展工作。伊盟工委随后组建了中共包头县委、准格尔旗工作团、达拉特旗区委,争取与国民党驻军以及蒙旗部队联合抗日。1939年八路军骑兵第三营成立,下设3个连,其中第三连由中滩游击队编组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