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6 10:19 阅读数:36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之前,刘志丹领导的陕甘红军一直活动在陕北横山、靖边一带,并与伊克昭盟乌审旗有着友好往来。陕甘红军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实行民族平等政策,通过贸易往来与乌审旗蒙古族群众建立了良好关系。乌审旗也成为伊克昭盟接受革命影响最早的地区之一。
1935年2月,陕甘红军粉碎了陕、甘、宁、晋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乘胜北上,在横山县境内建立了赤源县工农政府。8月,长征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会师后,在赤源县第八区的基础上成立了长城特区,专门负责伊克昭盟乌审旗和其他旗县的民族统战工作1936年2月,赤源县和长城特区决定成立中共乌审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中共陕北省委得知这一情况后,批评了这种错误决定,提出不能到处用苏维埃的方式去组织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权,指出如果急于在蒙古族地区改旗设县、建立政权,将不利于争取和团结蒙古族上层共同抗日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中共中央还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角度强调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和习惯,不急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红色政权,以减少敌人进攻乌审旗的借口,争取充分的时间在乌审旗建立统战线组织,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以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1936 年2月底,赤源县和长城特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撤销了中共乌审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3月成立了中共乌审旗工委。
在恢复乌审旗建制的过程中,中共乌审旗工委通过与乌审旗西协理、保安司令部副官奇国贤的商谈和接触,更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信任。 奇国贤等人也从这件事中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从此更加倾向革命。
中共乌审旗工委成立后,一方面率领蒙汉骑兵游击队配合红军作战,一方面大力开展民族工作。田万生等人以边贸商人的身份在乌审旗活动,向蒙古族各阶层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日救亡道理,使不少牧民走上了革命道路。田万生向乌审旗王爷特古斯阿木古郎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把毛泽东《对内蒙古人民的宣言》等宣传品送给他,公开了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特古斯阿木古郎逐渐对共产党产生了好感赞赏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日主张,表示愿意合作,帮助共产党解决困难。当地蒙古族士兵曾经护送赵通儒等6名共产党员安全抵达神府特区。中共乌审旗工委通过与蒙古族同胞沟通感情,建立信任,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打通了联络蒙古族上层人物和深入蒙古族下层群众的渠道。
1936年秋,乌审旗和鄂托克旗因为旗界纠纷,互相兵戎相见数月各族百姓深受其害。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此事,希望尽快停止争斗,和平解决纠纷,并指示两旗工委出面调解冲突。中共蒙古工委和乌审旗工委、鄂托克旗工委派人劝解协调,成功说服两地放弃积怨重归于好,团结起来,共御外侮。
随着党在乌审旗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蒙古族群众希望更多地了解共产党和红军,纷纷提出想去延安看看。 经中共中央同意,1937年2月中旬,中共乌审旗工委安排第一批牧民参观团 47 人前往延安,受到延安军民的热烈欢迎。 毛泽东、朱德专门看望了牧民参观团一行,还和大家进行了座谈。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延安军民对参观团热情款待,让牧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真情实意和深切关怀。参观团一行目睹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蓬勃向上、团结抗日的新气象,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共产党以诚恳的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赢得了蒙古族各阶层的信任和支持。随着党在伊克昭盟地区影响的日益扩大,党的组织和革命力量也不断发展壮大,为下一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伊克昭盟构筑成陕甘宁边区的坚固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