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8 16:26 阅读数:22
经过八年的全民族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早在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召开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报告中就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和具体纲领,专门强调了少数民族问,揭露了国民党反动集团否认中国有多民族存在,对少数民族压迫剥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一切联系群众的领袖人物在内,争取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解放和发展。10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内蒙古工作方针给晋察冀中央局和晋绥分局的指示》,确定“对内蒙(古)的基本方针,在目前实行区域自治”。
就在战争创伤亟待整治,举国向往和平之际,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迫不及待地挑起内战,欲图实现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一年后,蒋介石又调集25万兵力在胡宗南的带领下重点围攻陕甘宁边区,先后占领了我军主动放弃的延安和部分县城。鄂尔多斯地区随之战端迭起,尤其是靠近陕北的党的地方组织和武装力量不得不从根据地撤离,形势异常严峻。在中共中央西北局的直接领导下,1945年2月,重新组建成立的中共伊克昭盟工委,积极应对形势之变,开展工作。后来,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又将中共伊盟工委分为伊东、伊西工委,武装力量也随工委东西两线部署,加入到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和加快鄂尔多斯地区解放步伐的战斗行列。伴随着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东渡黄河、坐镇西伯坡、指挥“百万雄师过大江”,乌审人民在战斗中赢得了解放,迎来了新中国成立的胜利曙光。
(一)中共中央西北局加强对鄂尔多斯地区的领导
鄂尔多斯地区的革命斗争一直在中共陕北特委、中共三边特委、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等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1941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与中共西北工委合并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岗任书记,鄂尔多斯地区党的领导关系随之隶转。1945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习仲勋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副书记、代理书记。1946年6月,习仲勋同志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鄂尔多斯地区的解放战争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和习仲勋同志的直接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因地制宜,加强了党的领导,妥善应对乌拉尔林事件,迅速调整和加强中共伊盟工委和乌审旗工委领导,为西乌审部队派出政工干部,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整训提升战斗力,参加组建伊盟蒙汉支队、伊盟自治支队和伊克昭军区,完成党中央北线安全保卫任务;率先启动废保建政,巩固扩展西乌审根据地;策动东乌审武装起义,强力处置东乌审叛乱;整合革命武装力量,加快了鄂尔多斯地区全境解放的步伐。
习仲勋(1913年-2002年)
中共中央西北局、习仲勋同志十分重视鄂尔多斯地区的解放事业。在解放战争刚刚开始的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半年内分别于2月21日和8月22日两次开会,专题研究鄂尔多斯地区工作,明确方针、政策和任务(史称二月八月指示),成为党在解放战争时期领导鄂尔多斯地区革命和解放事业的指导行动总则。二月指示中,将乌审旗划分为蒙地汉人区、脱离国民党的蒙地蒙人区、国民党统治区三个区域,前两地界定为解放区。要求解放区建立自治会等政权形式,为东西乌审统一后合组全旗统一的自治政权打下基础。同时,要在西乌审等地做出榜样,推动鄂尔多斯地区其他旗的革命和解放。八月指示,要求以西乌审与鄂托克旗作为开展鄂尔多斯地区工作的中心,多做建设事业,帮助蒙古族人民把军队、政治、经济、卫生办好;建立党的组织,放手发展党员,培养民族干部等。
中共中央西北局和习仲勋同志还多次强调树立为蒙古族人民服务的精神,甘当蒙古族人民的勤务员,提出对蒙古族内部阶级矛盾应采取调解办法、对民族上层应采取削弱而不是消灭的方针、在蒙古族地区划分阶级不能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等政策意见。
1948年6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提出鄂尔多斯地区工作的总方针,要求蒙汉联合,团结各阶层,不分奴隶、平民以致王公、喇嘛等,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一切力量,打倒国民党黑暗统治,以便达到整个解放和自治。正是中共中央西北局和习仲勋同志坚持实事求是,准确稳健地把握党的民族政策,创造性开展民族工作,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了鄂尔多斯地区的革命和解放。
(二)中共伊盟工委和乌审旗工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西北局指示
抗日战争胜利后,鄂尔多斯地区大部分依然处于国民党统治下,党领导的民族武装力量仅控制着乌审旗南部和鄂托克旗南部的革命根据地。1946年春天,中共伊盟工委派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在太行山前浴血抗战数年后被中共中央西北局派回到鄂尔多斯地区工作的中共党员、工委秘书段振江同志,带领中共乌审旗工委张子直等同志组成工作组,深入乡村,通过废保建政,很快在张冯畔、纳林河、雷龙湾建立共产党领导三个乡人民政权,进一步扩大了乌审旗西部的革命根据地。工作组发动群众,训练民兵,站岗放哨,审查敌人,动员和征集新兵百余名加入部队。同时,扩充发展西乌审游击队,游击队员达40多人,成为党领导的乌审旗一支重要地方武装。
中共伊盟工委和乌审旗工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西北局和习仲勋同志的指示,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加强乡村基层人民政权建设,发展壮大了游击队。
(三)妥善应对“乌拉尔林事件”
1946年10月,人民解放军攻打横山,威胁榆林。横山守敌、国民党第二十二军十八团团长王铁锁子(王永清),在重兵压境下被迫提出谈判起义问题。经过三次谈判,敌我双方达成协议,并将起义的王部改编成为民主联军绥南骑兵独立旅,任命王铁锁子为旅长,调该部进驻乌拉尔林,配合解放东乌审地区。王铁锁子一到乌拉尔林,就秘密派人同驻扎在榆林的国民党驻军第十七团和东乌审的奇玉山及王铁锁子先前派驻乌审旗王府的炮兵营取得联系,策划叛变。
10月23日,王铁锁子派人送来“请柬”,邀请中共伊盟工委书记赵通儒和西乌审部队司令王悦丰等前往乌拉尔林“共商解放大计”。赵通儒不听王悦丰和其他同志的劝阻,依然决定前去。次日带了2名参谋和通讯员出发。王悦丰坚决反对,但出于对赵通儒的尊重和安全考虑,派出跟随自己多年的精明强干、勇敢可靠的警卫队员跟随出发,暗中保护。赵通儒一行行进到乌拉尔林时,遭到埋伏好的敌人的包围,交战中通讯员当即中弹牺牲,赵通儒等人被扣押。跟随在后的王悦丰的警卫员伺机逃出,急回到海流图庙司令部,向王悦丰等报告事变情况。王悦丰、徐子猷、曹布诚等迅速采取应急措施,率领中共伊盟工委和乌审旗工委机关,骑兵大队和西乌审部队连夜撤离,转移到纳林河、巴图湾一带。翌日拂晓,敌人就派大部队包围海流图庙,企图剿灭中共伊盟工委和乌审旗工委及部队,结果扑了一空。
在乌拉尔林事件中,中共伊盟工委书记赵通儒和乌审旗工委书记白汉臣等领导和干部战士先后3次被捕,死伤和被捕人数达10多人。西乌审游击队被包围遣散,指导员段振江在战斗中冲出。中共伊盟工委和乌审旗工委党的组织和武装遭受了重大损失。
乌拉尔林事件发生后,原留守在鄂托克旗城川工作的中共伊盟工委组织部长高增培于11月2日致电中共中央西北局,汇报情况,盼请派干部支援。中共中央西北局采取紧急措施,任命高增培代理中共伊盟工委书记,曹布诚代理中共乌审旗工委书记,并先后派徐锡林、杨经纬等同志到鄂尔多斯地区加强党的工作,派高平、朱邦仁等军事干部加强鄂尔多斯地区的武装斗争,重新组建中共伊盟工委和中共乌审旗工委,稳定了局面。
(四)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的乌审情缘
1947年3月,国民党、蒋介石集中25万兵力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从1947年3月18日主动撤离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由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先后辗转陕北12个县的37个村镇,行程2000多里。在物资供给极端困苦、敌人围追十分险恶的条件下,毛主席坚持坐镇陕北指挥,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国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更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实现了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成功转折,奠定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胜利之基。
蒙古民族素有马背民族之称,马被视为良伴密友,非近亲挚友不会以马相赠。乌审旗河流湿地横贯南境,水草丰美,好马良驹远近闻名。早在1940年,乌审旗人民就选择了一匹驯化温顺、善走耐骑的乌审旗小青马,在延安献给了敬爱的毛泽东主席。
来到毛主席身边的小青马,没有辜负乌审旗人民的一片心意,无论跋山涉水、爬高下低,白天黑夜,小青马都走行稳当,不急不躁,驯顺听话,始终忠诚地陪伴着毛主席。毛主席对这匹坐骑十分喜欢、疼爱有加,遇到难走的路就下马步行。一次马掌掉了,毛主席翻身下马,坚持步行,怕没有马掌磨坏了马蹄。小青马似乎更知道体贴和保护主人,一次转战行军途中,走到一处山崖下,突然不再前行,警卫员连拍几下,它还是一动不动。正当人们纳闷和疑惑之际,飞机的轰鸣声由远及近,敌人一架“红寡妇”战机掠过山顶向北飞去,山崖的遮掩使敌人未能发现转战行军的人马。正是小青马的执拗不前、嘶鸣止息,使转战行军的队伍化凶险为安顺。
一张照片真实地记录了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运筹山间小道,决胜千秋大业的瞬间。照片的正中,是一匹满身白毛间有少许黑点的小青马稳步缓行,主席跨骑在上,远望有思。就是这匹小青马,伴随主席度过了离开延安的一年时间,在蒋介石、胡宗南围追堵截的炮火声中,甩掉追兵,避开弹雨,陪伴毛主席主席转战东进。马解人意、人马情深,一匹独具特色的乌审旗小青马,打上了鲜红的革命烙印。
图为毛泽东主席骑马转战陕北照片
时光流度,岁月穿梭,1949年3月,离开延安的毛主席从西柏坡进驻北平,小青马的历史使命完成。作为功勋之马。小青马被送到北京动物园由老红军周根山精心饲养。随着岁口增大,毛色老化,小青马渐渐变白成了一匹银白色老马。
1962年,白马天年将近。辞世前,它面向中南海,嘶鸣三声,似乎在向主人作最后的告别。军功马老去,北京动物园没有像其它动物遗体一样处置,而是将其精工细作制成标本,妥为保管。1964年8月,又将白马标本赠送延安革命纪念馆,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对外展出。
今天,当你步入延安革命纪念馆,长187厘米、高132厘米的银白色战马耀然眼前,无言地见证着那段永远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难忘岁月。而讲解员会告诉你,这匹军马是蒙古马,尾部烙印形状为蒙古民族特有的苏鲁德图案。
1.2:1的小青马标本
(五)西乌审部队参战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
党中央撤出延安,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决定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河北平山,担负中央委托的工作;叶剑英、杨尚昆等率领中央机关大部分工作人员到山西临县,组成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统筹后方工作;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工作,留在陕北的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工作人员以及警卫部队总共只有800多人。4月12日,毛主席和党中央机关转战今安塞县王家湾,并在这里停留至6月8日。在此,党中央、毛主席总结了西北战场的作战经验,提出了“蘑菇”战术的作战方针,指挥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取得了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的胜利。
1947年5月,刚刚整编组建的由西乌审部队加入的伊克昭盟蒙汉支队(简称伊盟蒙汉支队)驻扎在靖边县张家畔,距离毛主席的驻地王家湾只有60多公里。为防止侵入三边地区的马鸿逵部威胁党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西北野战兵团向三边军分区下达命令,要求动员所有部队和地方武装,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堵住来自北线的敌人,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绝对安全。伊盟蒙汉支队同三边军分区部队一起承担了保卫中共中央机关的光荣任务。作为蒙汉支队二大队的西乌审部队,英勇地参加了著名的芦河阻击战,为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做出了贡献。
芦河为无定河支流,流向由西南往东北,水深不足两米,但四季翻浆,淤积有齐腰深的污泥;河面宽不过二十多米,但河槽宽达五、六十米,且两岸陡峭,称得上天然屏障。张家畔有座仅容一辆马车通过的小木桥,由西北跨河而过,可通往延安的车马大道。芦河河面上有两个渡口,一个是靠近小桥的中心渡口,另一个是位于小桥右边的可涉水而过的石头底子渡口。
驻扎在芦河东岸张家畔的伊盟蒙汉支队,按照三边分区东线指挥部和中共伊盟工委“不惜一切代价,死守芦河,绝不允许放过一个敌人”的命令,迅速布阵于芦河岸边,严密监视芦河以西敌人动向。
1947年5月20日早晨,马鸿逵部骑兵第20旅19团和靖边县还乡团冯海潮的保安连共约六七百兵力,从柠条梁、白土岗子进犯张家畔。正在开会部署河防的伊盟蒙汉支队立即结束会议,迅速投入战斗。
敌人首先抢占芦河西岸的几个制高点和土围子,集中火力封锁河槽,并向张家畔中心渡口发动轮番攻击。说时迟那时快,渡口方向已枪声大作,敌人以密集火力发起进攻,妄图抢占中心渡口。面对敌人的狂妄气焰,我先头部队猛烈阻击,把来犯之敌打得寸步难进。不甘失败的敌人,稍事停息筹措后,第二次向渡口扑来。蒙汉支队立即组织指战员狠狠反击,一阵手榴弹把敌人炸得龟缩回去。敌人吃了冲击的苦头,就利用河西岸的有利地形向我阵地疯狂扫射。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我机枪班长雷明利一怒之下跃出战壕,端着机枪向敌人阵地猛烈扫去,眼见敌人纷纷倒下,雷明利却因身体暴露而中弹牺牲。看到战友倒地,他身边的一排长秦志华怒不可遏,一跃而起,瞄准射中雷班长的敌人猛烈扫去,匪徒随即被打死,秦排长也不辛中弹牺牲。
在蒙汉支队的英勇阻击下,敌人抢夺渡口无望,组织起十几个亡命徒径直冲上小桥,我蒙汉支队的优秀射手调转枪口向桥上的顽敌一一点名射击,不到一分钟,就把上桥的匪徒全部消灭。气急败坏的敌人立马纠集起200多兵力更加凶猛地冲来,有的涌上小桥,更多的是趟水而过。芦河形势危急,指挥员一声高喊:同志们,上刺刀,进行反冲击!就在小桥上的敌人冲下桥坡、河中敌人踏上岸边之际,浑身是胆的蒙汉支队指战员以白刃格斗,把敌人打退,敌人的尸体横陈岸边、漂浮水中。战斗惨烈地进行着,蒙汉支队战士英勇顽强,轻伤不下火线,前面的战士倒下,后面顶上去,敌人连续五次进攻,都被蒙汉支队密集的火力打得退了回去,始终未能跨过芦河半步。
为了确保党中央、毛主席的绝对安全,尽快击退占据优势兵力的敌人,指挥部决定开辟第二战场,派侦察参谋带领一个尖刀班,从中间强行渡河,在火力的掩护下,抢占对岸有利地形,袭击敌人侧后翼,敌人首尾不能相顾,顿时慌了手脚,乱作一团。指挥部乘机发起总功命令,二大队和一大队二连首先冲上对岸,在中心度口阻击敌人的一连也立即跳出掩体,杀向敌人。敌人顿时乱作一团,不顾死伤、丢下枪支马匹,仓皇溃退,争相逃命。我蒙汉支队一口气追出30多里,敌人逃回老巢。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芦河阻击战的任务胜利完成。你们胜利而光荣地完成了保卫党中央
芦河阻击战结束的第二天,伊盟蒙汉支队召开干部会议,中共伊盟工委书记兼伊盟蒙汉支队政委高增培传达了上级的嘉奖令:你们支队这场战斗打得很好,粉碎了敌人偷袭党中央和军委总部的阴谋。、毛主席的任务,毛主席问你们好,并通令嘉奖你们全体指战员!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胜利!
1947年8月后,整编后加入伊盟蒙汉支队的西乌审部队,参加了西乌审反击战等多次战斗,在巴图湾击溃了奇玉山部队,夺回被奇玉山占领的革命根据地,使西乌审和城川、三段地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党领导下的西乌审部队,为鄂尔多斯地区的全面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乌审旗人民在战火中赢得解放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要求首先从各旗开始,组织地方自治运动,建立自治政府。中共中央统一部署和中共中央西北局关于解放区建立自治会的指示,为东西乌审统一后合组全旗自治政权指明了方向,中共伊盟工委和乌审旗工委在纳林河中下游地区开展废保建政,取代国民党的政权体系,接着建起河南和纳林河两个区,建立了政权性质的乌审旗蒙汉自治联合会,蒙古族共产党员李振华任主任。1948年3月,乌审旗蒙汉自治联合会改为乌审旗政务委员会,又新建乌拉尔林、新庙两个区。同年12月,中共乌审旗工委决定将乌审旗政务委员会改为自治政府筹备处。
1948年,在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统一指挥下,人民解放战争形势迅猛发展,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由伊克昭盟蒙汉支队改编的伊克昭盟自治支队(简称伊盟支队)与解放军绥德前方司令部部队攻打神山取得胜利,俘虏国民党军伊盟第一警备司令、少将奇涌泉等1500余人。解放神山要塞,对扭转鄂尔多斯地区战局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揭开了全面解放鄂尔多斯的序幕。
神山解放后,奇玉山感到极度不安,于7月份前往北平,面见傅作义并领取大批武器弹药和其他军需品,企图回乌审旗顽抗。9月27日,奇玉山在返回乌审旗经集宁时,被解放集宁的人民解放军抓获。
掌控东乌审的奇玉山被俘,乌审王府内部权力之争顿时白热化:奇玉山的势力盼望奇玉山归来继续执政;多年受挤压的小王爷奇世英(蒙名杨林淖尔布)急于出山,国民党驻乌审旗特务头目弓吾舫等则扶植奇玉山的二哥奇正山执掌军政大权,并以小王爷资历不足为由阻拦,安排其去归绥“受训”,半路因包头解放、绥远被围而受阻返回。黎明前的乌审王府,明争暗斗更为激烈。
随着解放战争步伐加快,全国政治军事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共伊西工委和乌审旗工委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乌审形势有国民党操纵的“三虎”相斗之争,也有利用矛盾、促成起义之机,遂决定双管齐下,促成王府和东乌审部队起义,并调曹动之带骑兵团从乌拉尔林开来,施压逼和。1949年3月1日,经陕甘宁边区政府批准,乌审旗自治政府筹备处在牌界地成立,并发表推动建立东西乌审统一、全民普选、蒙汉团结、各阶层联合的民主自治政府的施政宣言。在中共乌审旗工委的多方努力下,经过多方工作,起义策动成功,乌审旗于1949年3月19日在鄂尔多斯地区第一个实现全境和平解放,乌审人民走向了新生。东西乌审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乌审旗成为鄂尔多斯地区第一个实现和平起义之旗,比绥远“九·一九”和平起义还早了整整半年。
3月25日,乌审旗人民临时政务委员会成立。8月10日,东西乌审统一的乌审旗人民自治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察汉东被选为旗长,鄂尔多斯地区第一个和平起义后建立的旗级人民政权诞生,这一胜利的喜讯,登上了8月17日《人民日报》的头版。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立不久的中共伊克昭盟盟委(简称中共伊盟盟委)、人民解放军伊克昭军区(简称伊克昭军区)在札萨克旗新街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并印制快报向全盟转发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
但是,就在9月22日,与人民为敌的奇玉山不甘心失败,煽动旧部,发生反革命叛乱,断送了乌审旗起义的革命成果,刚刚建立的统一的乌审旗人民政权遭到血腥扼杀,中共乌审旗工委副书记、伊克昭军区二支队副政委石玉山(蒙古族)和多名战士在反击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伊克昭军区二支队长赵玉山(蒙名巴图其劳)被残害,数名盟旗党政军干部被扣压,二支队和西乌审的革命武装部队200多名干部战士被逼迫强行缴械后驱散,新生的人民政权被血腥扼杀。面对复杂的形势和严酷的斗争,中共中央西北局、中共伊盟盟委、伊克昭军区党委和中共乌审旗委认真研究对策,组织强有力的军事力量,釆取强有力地处置措施,迅速在战斗中剿灭叛匪,镇压反革命叛乱。1950年2月,内蒙古骑兵第5师与伊克昭军区部队和榆林解放军部队发起了大规模的剿匪战斗,彻底消灭了盘踞在鄂尔多斯地区的叛匪、敌特、还乡团等反动武装,奇玉山叛匪被消灭,乌审旗得以重新解放。
1950年4月,乌审旗小王爷奇世英在党的教育、帮助和支持下参加革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此,乌审旗维护王公贵族特权统治的封建王公制度,彻底土崩瓦解。
1950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战火的洗礼,乌审旗人民自治政府重新组建,旺楚克岀任旗长。从此,鲜红的党旗映红了广袤的乌审大地,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乌审旗翻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从此,乌审旗进入各族人民真正当家做主、平等团结奋进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乌审旗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始投入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